君山区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林业“十二五”建设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我区争取中央林业建设专项投资逾6500万元,极大推进了我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大发展。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绿色通道、秀美村庄建设强有力的推进,为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先进的林业文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一是绿色湖南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9.28万亩,其中重点工程造林6.65万亩(林业血防工程6.1万亩、荒山造林0.1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0.4万亩),速生丰产林2.48万亩,中幼林抚育13万亩(其中中央财政补贴项目5.3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50万株。营造林方面共争取中央投资2570万元,其中重点工程造林2040万元,森林抚育项目530万元。湖南团湖、采桑湖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项目通过国家中期评估验收。国家重点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完成中央财政投资4700万元。森林火灾连续9年“零”发生率,以古树名木、杨树成片林病虫害为重点防治对象的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防控,生态安全保障不断强化。
二是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建湖南洞庭湖区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白浪湖湿地管理站,完成3.7公里天井山国有林区道路建设。天井山森林公园建设初步启动,《湖南君山天井山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5~2025)》于2015年5月通过省林业厅审查批复。
三是林业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完成天井山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梓园新村”,国有林场改革于2015年6月顺利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及其补助资金到位率100%,争取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试点)资金1100万元,补偿金额居全市之首,人与自然矛盾得到进一步化解;公益林保险、林业信贷惠及全区林权人。
四是林业科技对接成果突出。“湘林-90等5个美洲黑杨杂交新无性系选育”项目于2012年1月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南方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能量监测课题研究”被确定为中美碳研究协会(USCCC)合作项目,并成功为2012年中美碳联盟第九届年会提供会议现场。2014年中国林科院长江外滩芦苇碳循坏观测站、省林科院气象观测站等林业科研设施落户我区。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家期刊发表《君山区大地园林化实践与发展思路》、《美洲黑杨无性系苗期物候特征差异比较研究》等多篇科研论文。
五是生态文明创建亮点纷呈。大力推动绿化模范城市建设,创建省级园林式单位4个(区法院、法检察院、区一医院、岳西中学),省级绿色村庄1个(柳林洲镇新洲村),省、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各1个(分别为君山区惠农养殖专业合作社、北矮围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为顺利实现全市“绿化创模”夺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成绩突出,区政府被市政府授予全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先进单位(一等奖)。根据中央和省市部署,我区成功承办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保护母亲河——2011年长江流域青少年植树行动”,推出《绿色君山竞风流——君山区城乡绿化建设掠影》电视专题片并在全市绿化工作会议上作为典型展播。
(二)基本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把林业工作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统筹。以绿色湖南建设为总纲,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服务区委、区政府战略发展目标,“坚守生态底线”以及“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两条建设底线,狠抓争资争项,实现林业有作为、有地位、有影响,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特别是立足“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不断增强君山林业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以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
二是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拓宽林业发展空间的强劲动力。推进以保护林业生态资源和维护林农合法权益为核心的改革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十二五”我区集体林权确权率、发证率均达100%;配套改革也扎实推进,森林保险2011年实施,协办林业信贷2300万元。天井山国有林场经过近10年转型发展,到今年6月国有林场改革顺利完成,进一步夯实了林业发展基础。
三是始终坚持把科技对接和创新作为林业发展内生驱动力。基于农业区条件下林地面积制约的客观现实,我区将做精、做优林业作为重点创新方向。一方面着眼于增亮点、创特色、抓平台,向上加强对接,促动林业科研基础设施、科研示范基地不断落户我区。另一方面着眼于强根基、造声誉、抓落实,对下加强服务。积极开展科技下乡,与省林科院联合在广兴洲北矮围碳汇林基地组织开展“杨树新无性系优质大径材培育技术示范推广”现场培训;根据省林业信息网建设工作的推进,初步形成林地测土配方服务平台,极大提高了营造林质量和效益。林业科技平台建设成效极大促进了良好的国内、外交流机制。2011年以来,澳大利亚费林斯德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英国国家生态水文中心(CEH)专家学者先后来我区开展“森林植物(杨树)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杨树人工林经营管理等课题专题调研。
二、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1.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赋予了林业重大使命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之一,“减排增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优选对策,而森林固碳以其特殊功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任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表明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坚定立场,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倡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受到与会各国首脑的热烈响应,并被写入《悉尼宣言》,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和好评。这一“森林方案”为人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一条最现实、最有效的战略途径,势必对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具有引领、示范效应。同时,绿色林业肩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随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林业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建设,首次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林业的定位并赋予林业以重大使命:“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这是提升林业建设的积极信号和赋予的历史使命。同时,为贯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部署,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省政府制定了《湖南省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湘政办发〔2014〕120号),正式标志着省人民政府号召、引领全省人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正式拉开帷幕,该规划近、远期目标的“生物碳汇”指标均赋予林业重大使命。
2.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定位对林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了全面阐述。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探索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月20日又在国家林业局《关于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林业部门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的重大行动纲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湖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4~2020年)》、《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已成为今后林业发展纲领性文件。党中央、国务院已把林业治理体系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总布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任务,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内林业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新常态,林业建设首当其冲。
3.国内治理雾霾行动,凸显了林业基本任务
当前,国内重霾频袭、跨界污染、源头告急等一系列环保难题久治不愈。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2014年1月,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年度自然灾情进行通报;2015年1月1日,环保法修订施行,促成雾霾治理入法,其第三章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这一系列的国内治理雾霾行动表明了林业的基础地位和基本任务。再者,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植树造林是林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是营造更多更优森林和湿地的前置条件,森林能减沙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全湿地规模,是治霾的直接功臣和最大功臣。
4.新型城镇化为林业拓展提供广阔空间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成为新常态下的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发〔2014〕4号)明确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原则,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湘政发〔2014〕32号)强调“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建设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建设规划》等规划的获批,势必将在生态林业进程中,保障在快速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中不再迷失方向,能够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城乡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而实现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具有浓郁湖湘地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率先示范。
5.生态红线制度为林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森林、湿地、荒漠是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永远无法恢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生态红线是我国继“1.2亿公顷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升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体现了党和国家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首次划定了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4条国家林业生态红线,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维护国家淡水安全、拓展国土生态空间和维护国家物种安全。《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等。生态红线的提出,不仅有利于把需要保护的生态空间、物种严格保护起来,构建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也必将在维护代际公平、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大、最珍贵遗产等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地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君山区境内,已建立野生动物类型县级保护区1处(天井山河麂自然保护小区)、省级森林公园1处,1.3682万亩公益林(其中国家级1.1218万亩、省级0.2464万亩)和32.7万亩湿地得到全面保护,为拓展全区林业发展空间提供了经验及保障。
(二)面临的挑战
1.维护林地、湿地稳定压力大
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湿地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等十大生态危机中,有八大危机是破坏森林和湿地导致的恶果,在我国不同程度存在,有的还十分严重。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各项重点建设项目落户我区,对林地征占用需求量给稳定林地带来一定压力。湿地保护缺乏长期而具体的系统规划,对湿地及其物种保护也带来很大压力。
2.林业发展质量提升压力大
我区地处平原湖区,林业发展空间小、林业产业空间更受制约。从树种选择方面,当前主要建群树种杨树2012年被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确定为洞庭湖区43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逐惭受到限制。因此,今后五年逐步更新造林树种、实现树种选择多样化是提升营造林质量和农田防护林网景观功能的重要内容。同时,必须在林业空间发展布局方面,编制城乡一体化绿化规划以防止各类硬件建设挤占绿色生态空间显得尤为迫在眉睫。
3.划定生态红线,生态修复和资源监管任务繁重
生态红线是国家和人民的“生命线”,是林业事业的“目标线”,是政府执政的“高压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构建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底线”。超越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划定生态红线加以保护和修复,适度的人为调度失去平衡的自然,而林业部门则是承担这一工作,行使森林、湿地、荒漠三个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职责,监督和促进地方政府树立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保护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线,而划定生态红线范围后的生态修复和资源监管任务繁重。2013年7月,国家启动生态红线保护行动,划定了林地和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4条红线,此项工作省内尚在试点,我区尚未正式启动。在我区生态红线划定和生态红线体系化后,生态的保护与恢复和生态资源监管任务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多年来工业化进程导致的征占用林地、甚至毁林开山采石取土仍未得到有效遏止,自然湿地面积也呈减少趋势。不论当前和今后林业建设道路有多远、艰辛,我们都应留给子孙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总体构想
(一)发展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君山区在全省城市化、农业和生态三大战略布局中所处的主体功能定位(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环洞庭湖平原农业区),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升林业质量效益为主线,以实现科技兴林、兴林富民为目标,在国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顶层设计、绿色湖南建设纲要以及相关区域规划、行业规划和湖南省有关中长期规划框架内搭建适合本区现代林业发展的基本架构,健全、完善林业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全面推进“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绿色通道、秀美村庄”四大主题建设,努力提高全区林业“三量”(林业资源总量、质量和均量),奠定本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牢固基础,创建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实现君山区“打造洞庭生态明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发展目标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发展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建设、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推进速度,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要素资源,努力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坚持统筹兼顾,集成创新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统筹各要素、各领域、各方面,强化可达可控分析,兼顾需求与可能,源头预防和治理修复相结合,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并重,长远谋划,总体设计,创新规划思路,实现系统集成。
3.坚持整体部署,重点突破
在“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完善措施,整体布局,持续推进,确保生态建设力度不减。明确重点地区、重点问题,结合“十三五”阶段特征,选准抓手,务求实效,努力实现区域生态质量改善,保障生态安全。
4.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和生态容量,严格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落实主体功能规划要求,分区控制,合理调整布局。实施区域总量控制,突出目标指标的差异性,强化指导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落实生态的任务措施,强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5.坚持政府主导,综合推进
强化生态建设的政府意志,力争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的匹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组织各方力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多元化协同推进生态建设新格局。
(三)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将完成人工造林6000公顷、森林抚育经营7000公顷,全民义务植树75万株。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将达12%;森林资源蓄积量增长率≥3%,达到35.74万立方米;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5%,70%以上湿地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天井山沿线采石场、华洪运河沿线内湖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亿元,绿化苗木、林下经济在林业产业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生态文化体系初步构成,义务植树尽责率达70%,村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5%,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达80%。期末初步建成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体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体系和高效运行的林业管理体系,全面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辖区内基本实现“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绿色通道、秀美村庄”林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四)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君山区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健全、完善并加快建设林业“三大体系”,夯实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基础。
1.加快建设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保护和扩大林地、湿地(包括湖泊、水面)等绿色生态空间,继续以大工程推动全区天井山林区、河湖滩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恢复,以营造农田防护林网为重点继续开展平原绿化三期工程、加快推进大地园林化建设,重点实施以下生态建设与修复工程。
——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 参照国家级公益林管理绩效评价标准,全面保护912.13公顷省级以上公益林,加快启动区级公益林补偿机制,对境内尚未纳入公益林范畴、且林木所有权非国有或集体的主要干渠路段林带,其林权逐步收归国有或集体,由区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公益林建设标准予以统一规划保护、建设。
——退耕还林工程 巩固“十五”以来退耕还林成果,2016~2018年间争取中央财政投资1650万元,继续在本区水土流失防治区规划新增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000公顷、封山育林1000公顷。
——林业血防工程 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加快解决血吸虫病、城乡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的目标,争取中央财政投资7500万元,继续在洞庭湖、长江外滩易感地带、垸内一、二级进排水沟新造和改造林业血防工程抑螺防病林5000公顷。
——防护林工程 防护林建设是平原绿化三期工程的重中之重,按照《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争取中央财政投资2250万元,继续推进防护林的新建和修复工作。我区重点建设项目包括:
(1)长江防护林工程 管理培育好现有防护林,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规划长防林造林500公顷,完善防护林体系基本骨架,继续加强本区防护林建设。
(2)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立足本区国家级粮食主产区的功能定位,完善农田林网建设和林带改造。按省“绿色通道”建设标准,完成已通车的各等级道路红线内及沿线第一层山脊内或平地100米内造林绿化和绿化提质;立足本区位于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特殊生态区位,在农田林网景观中增加森林斑块,以营造、恢复良好的池鹭、夜鹭等候鸟栖息环境。到2020年,构筑完善的农田林网骨架,规划建设面积1000公顷。
——森林隧道建设工程
统筹资金3000万元,实施202省道君山区段(采桑湖—良心堡共21.6千米)两侧新建森林隧道工程,乔木、小乔木、灌木、花草等绿化植物科学搭配,常绿落叶类合理布局,力争较短时间内形成森林隧道景观。
——山体生态修复与矿区植被恢复工程 争取中央财政投资1000万元,加快天井山林区、层山采石区及周边环境生态治理,最大限度地修复原有生态环境,改善森林公园和平湖区生态景观环境,完成植被恢复造林500公顷。
——君山区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 争取中央财政投资3亿元,对全区面积在1平方公里的湖泊湿地(包括团湖、采桑湖、方台湖、贾家档、横档湖、白浪湖、冷家湖、前后钩子湖、太阳湖、泮港湖、龙潭湖、青家湖、象牙湖、西北湖、七星湖等)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
——君山区河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 争取中央财政投资4亿元,拟对君山区境内的河流包括故道进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开展监测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含长江、洞庭湖滩涂及华容河、华洪运河、藕池河、悦来湖、濠河等。
——濠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 争取中央财政投资2亿元,将濠湖建设成为江豚栖息场所,联通濠河,架设两座桥梁,开展濠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进行水禽栖息地保护与恢复。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食源地建设项目 争取中央财政投资1000万元,沿保护区核心区建设1万亩镀鸟类食源补给地。
——君山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建设项目 争取中央财政投资2亿元,拟建设8个大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50个小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塘。
2.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体系
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健全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林业领域,鼓励林农兴办林业(苗木)专业合作社,夯实林业产业发展基础。
——森林抚育经营 切实优化森林结构,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实现造林绿化、抚育经营数量与质量相统一。全区每年新增中幼林近2000公顷,根据森林抚育相关政策,2016~2020年争取中央财政投资2250万元,每年实施森林抚育1500公顷,共计7500公顷(含低效林改造)。
——天井山林下经济养殖示范 争取上级政策性扶持资金1000万元,在天井山丘陵山地沿线林下养鸡50万羽、羊1万头,并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示范基地。
——平湖区林下种养示范 争取上级政策性扶持资金1000万元,利用平湖区成片杨树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其中种植主要以蔬菜、中药和宿根地被植物为主,规模3万亩;养殖主要以禽类为主规模达100万羽。
——林业种苗建设工程 争取上级政策性扶持资金500万元,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培育良种壮苗。在《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相关文件指导下制定适宜本区实际的苗木生产指导名录,加快培育花卉苗木产业。进一步完善全省林木种苗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林木种苗机构能力建设,配备相关基础设施设备,强化林木种苗执法队伍建设。到2020年,主要造林树种工程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100%,苗木受检率达到95%,林木种子受检率达到100%,种子储备能力达到年均用种量的20%以上。建设良种基地100亩、采种基地80亩,扶持育苗基地300亩。建设内容是加强林木种苗选育、供应、储备、检验、信息化等建设,建立种质资源信息平台、数据库等。
3.加快推进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君山区作为岳阳市唯一一个全省首批整县推进农村环境治理试点10个县(市区),将结合整体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美丽乡村建设 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保持自然山水生态格局,保护森林和湿地等自然资源,提升农林牧渔等田园生产景观。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绿化,重点突出村域范围的山体绿化、庭院绿化和“五边(城边、路边、水边、村边、宅边)”绿化,形成道路河岸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共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村庄林木覆盖率≥35%。到2020年全区118个村(社区)全部达到省新农村建设要求或“秀美村庄”建设标准。本项目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项目配套,争取政策性扶持资金1000万元。
——绿色城镇建设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三区四线”规划管理要求,划定绿线(城镇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和蓝线(湿地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规定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将森林、湿地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城镇近郊防护林带,对沿江、沿河和内湖环境进行截污、清淤、引水、绿化和整治,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大力建设森林乡镇、校园、机关单位,继续抓好通道绿化,以绿色改善人居生态环境。重点抓好柳林洲镇、钱粮湖镇等重点建制镇,以点带面示范,到2020年,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6%。本项目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项目配套,争取政策性扶持资金700万元。
——天井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 争取中央和省市扶持资金8000万元,对天井山森林公园景点进行恢复和改造,建设管理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修建围墙和旅游道路,进行生物多样性改造,提高混交林比例,提高森林覆盖率。
——天井山河麂保护区建设项目 争取中央和省市扶持资金3000万元,依托天井山河麂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河麂生息繁衍场所,开展河麂生物特性研究和监测,进行观赏探索旅游基础建设,建立宣教中心。
——麋鹿自然保护小区建设项目 争取中央和省市扶持资金3000万元,建设麋鹿生息繁衍场所,在洞庭大桥至君山公园的外滩进行半封性管理,人工修复麋鹿生存环境。开展保护与监测工作。
——九公里候鸟保护小区建设项目 争取中央和省市扶持资金1000万元,在君山林果花木公司鸟语林建设候鸟栖息地,开展封闭式管理,人工建立鸟巢和放食,进行能力建设和宣教建设。
——君山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建设项目 争取中央和省市扶持资金800万元,在西城办事处建设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开展救护与放生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救护设备和处置设备,进行人员培训。
——团湖公园花花世界 以团湖公园景区为依托,在周边地域栽植樱花、桃花、紫薇、梅花等观赏性花卉树种,形成四季各有特色的花卉园区300亩。本项目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项目配套,争取政策性扶持资金1200万元。
——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创建 积极开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的宣传工作,大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生态文化示范县”、“绿化模范单位(县、单位)”、“生态文化村(企业、示范基地)”和省(市)级“园林式单位”、“绿色村庄(社区)”等生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发掘保护原生态林业文化。
4.加快推进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项目 争取省林业科研资金1030万元,在全区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治管理体系,设立监测点8个,建设实验室及购置检测工具和防治工具,开展科普教育。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工程 主要目标是实现全区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主要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强我区监测和检疫检查站的硬件、软件建设。逐步推广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控技术,促进森林健康、提高森林自净能力。有序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内容是争资300万元,建成湖南省平原湖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转基因杨树造林示范(省林科院项目配套) 争取林业科研专项资金500万元,建成100亩转基因杨树造林示范基地,对转基因杨树的生长量、抗病性、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观测研究。
——杨树育苗高产技术推广与示范(省林科院项目配套) 争取林业科研专项资金500万元,建立10个“杨树育苗高产技术”示范点1000亩,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黑杨育种资源保存与评价(省林科院项目配套) 争取林业科研专项资金500万元,建立50亩黑杨育种资源保存基地,开展良种资源保存与效益分析。
——超高产优质欧美杨新品种选育(省林科院项目配套) 争取林业科研专项资金100万元,建立50亩“超高产优质欧美杨新品种选育”基地。新品种选育与改良。
——洞庭湖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研究(省林科院项目配套)争取林业科研专项资金300万元,开展碳汇造林500亩、设备维护和数据监测与成果研究。
——杨树新无性系优质大径材培育技术示范推广(省林科院项目配套) 争取林业科研专项资金800万元,建立5个50亩以上的示范推广基地。
——林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工程 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500万元,加强林地测土配方信息系统建设,新建1个测土配方土壤测试站,做好系统升级、科技研发和服务等工作;加强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科研平台示范建设。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平台建设和科技推广示范,建设1个林业科技推广站,打造1个林业科技推广平台,建立科技推广示范基地面积500亩;加强林业技术服务,继续推广科技特派员和科技进村入户行动,委派10名科技特派员对全区各乡镇村实施林业技术服务;开展林业科技普及和人才培养,通过开展科技下乡、现场咨询、技术培训等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培养10名新型职业林农。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支撑团队1个。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 努力争取该补偿项目在本区的实施,通过财政奖补、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保证修复区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降低,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湿地保护与农业生产发展、人与鸟的矛盾。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将林地、湿地置于与耕地同等重要的地位,划定并严守林地和森林、湿地、植被、物种保护红线。
——完善林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按第二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县建设标准,以强化服务、面向应用,整合资源、促进共享为基本原则,完善林业行政许可、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机制。2020年全面实现林业信息化,林业系统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改善和加强,形成健全的林业信息化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支撑政务办公、资源监管和公共服务等职能。通过林业内、外网门户,建立统一的应用发布窗口,提供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互动交流等服务。
四、政策资金需求
上述我区林业“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需筹资15.438亿元。根据国家和湖南省相关政策精神,君山区“十三五”林业规划政策性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6条渠道:
1.确保政策性生态项目落户本区。争取国家政策性林业生态工程项目(退耕还林、林业血防、长防林及生态恢复、退耕还湿还湖等)专项资金扶持。
2.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争取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补贴政策资金;根据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政策性安排,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争取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
3.整合农口线相关专项资金。君山区2014年被列为全省“整县推进农村环境治理试点10个县(市区)”之一,本项试点工作中,中央、省级将对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给予一定补助,可以整合该项补助统筹“秀美村庄”建设。
4.扩大森林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将商品林纳入保险范围,增强林业抗风险保障能力。
5.提高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
6.设立林业信息化专项资金。争取将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区政府信息化总体规划,争取区人民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为信息化建设提供长效必要资金保障。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保护森林、湿地、沙地、野生动物等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追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责任。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应充分认识林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并统筹林业工作,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职,密切配合,支持林业发展。完善林业建设任期目标责任制,对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主动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要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政策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建立健全重要生态功能区、森林与自然保护区、流域水资源开发等重点区域和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对我区来说,应加大林业合作社服务力度,加强林业局、林业工作站机构建设,在机构改革中强化林业地位。
(三)资金保障
建立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继续加大对我区林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协调和对接,力争区财政对林业投入保持稳步增长,建立稳定的林业投入渠道。区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区政府出台必要的引导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林业事业,以化解林业快速发展与林业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
(四)科技保障
我区营造林空间有限,建区近二十年以来林业发展历程证明,通过科技示范做精品林业是提升君山林业品牌的一大重要途径。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增加项目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项目建设提供科技保障;加强林业科技培训,全面提高林业管理人员及广大林农的科技素质,把项目建设支撑点放到科技进步上来;利用现有林业科研机构和科技队伍,以林业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积极推广、应用营林科研新技术、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五)管理保障
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管理,确保工程建设成效。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组织建设,坚持先规划、后设计,先审批、后实施。强化项目资金的有效监管使用,做到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保证林业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人才保障
目前全区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甚至青黄不接,因此加强林业教育培训与人才开发体系建设、培养引进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等方面的骨干人才已是当务之急。加强林业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关键岗位干部培训、林业重大改革培训、林业重点工程配套培训、基层林业实用人才培训等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