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瑜

来源:市档案局2023-12-11 10:50
浏览量:1|| | ||


屯军储粮巴丘,暴病逝世于斯

三国时期,巴丘(今岳阳)为魏、蜀、吴必争之军事要塞,当年,兵家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风云变幻的“三国戏”。人们熟知的东吴名将周瑜就曾镇守于此,卒于城中。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有姿貌,精于听乐。少与长沙太守孙坚之子孙策厚交,后归附孙策,助其在长江以东创立了东吴政权。24岁任建威中郎将。孙策死后,辅佐其弟孙权,先后任前部大都督、偏将军和南郡太守,是东吴的杰出军事家之一。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魏军南下,被孙、刘联军败于赤壁。周瑜火烧曹营后,跨马掠阵,身挡矢石,追击魏军,继而夺取江陵。曹操兵败北逃后,孙权、刘备之间展开了对荆、益二州的激烈争夺。由于巴丘处江湖之交,为荆襄门户,沃野连绵,鱼米丰足,成为争夺之要地。周瑜据守江陵,即以巴丘为后垣,屯军储粮。踌躇满志的周将军,积极建议孙权先击刘备,出兵巴蜀;再取襄阳,北击曹操,进而一统天下。孙权欣然同意。周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回江陵整顿军马,备战夺取巴蜀。在巴丘备办粮草途中,周瑜忽染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临终之前,留下一纸“哀君情切,愁肠千结”的遗书:

“人生有死,修命短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三国志·吴书》转引《江表传》)

周瑜临卒之前,遗恨忧虑的不是个人性命,乃是未竟“天下之事”,并郑重向孙权推荐了接替他的将才。

这位才华横溢、壮志未酬的年轻将领,忽遭不测,自然为孙权所痛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即素服举哀,感动左右。

小说《三国演义》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三气周瑜”的故事,这乃是艺术虚构。罗贯中笔下的周瑜,心怀妒忌,气量狭窄,不能容物,以致被孔明“气死”。而历史上的周瑜,却为人豁达,“气量广大”,“折节容下”。赤壁之战前夕,年轻的周瑜被提拔为“左都督”(正指挥),统率大军拒曹。身为右都督的老将程普颇为不满,一再凌侮周瑜。而周瑜以大局为重,从不计较。程普十分敬服,逢人便道:“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周瑜墓有四座,分置于安徽庐江、宿松,江苏镇江和湖南岳阳。史学界认为,以其故乡安徽庐江和其卒地湖南岳阳属真墓的可能性较大。近年,考古发现了岳阳南湖畔周瑜墓所遗墓砖、残存的花岗石栏柱及龙凤花写浮雕青石栏板,并发现一墓联:“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上联谓周瑜精通音律,“曲有误,周郎顾。”下联则是贬讽他气量狭小,容不得诸葛亮,可见受小说“既生瑜,何生亮”的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