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来源:市档案局2024-07-30
浏览量:1|| | ||


一生两度到岳州,咏叹水患显其志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曾四度任职朝廷,晚年退居洛阳香山。他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人民。他一生曾两次到过岳州,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白居易第一次到岳州是元和十四年(819年)。此前,他从“兼济天下”、“为民请命”,“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害无不言”的政治抱负出发,写下了大量讽谕诗,“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元和十年(815年),权贵们怒其越职,奏事造谣中伤,白居易遂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①。四年后,升迁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②。赴任途经岳阳,登岳阳楼,凭栏远眺,浮想联翩,吟唱一首《题岳阳楼》: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直观而细腻地描绘了岳阳开阔、生动、和谐的湖光山色,抒发了诗人再度返回长安,施展政治抱负的期望和对岳阳的真挚喜爱之情。三年后,他任忠州刺史,不久即被召回京,任司门员外郎,负责诏书的草拟,正好应验了他“近长安”的预言。但此后仕途一直不顺,“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新唐书·白居易传》)。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从长安往杭州赴任,七、八月间再次经过岳阳。时值盛夏大水,一路所见洞庭湖水患灾害,人民蒙受水患之苦,诗人不忘国计民生,幻想大禹再世疏浚江湖,写出了著名的《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诗云: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

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

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③。

胡为不讫功④?余水斯委积。

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

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

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

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

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

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

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⑤。

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疏流似剪纸,决壅同裂帛。

渗作膏腴田,蹋平鱼鳖宅。

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

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这首诗真实记录了洞庭水灾的危害,反映了当时洞庭人民共同的疾苦,表达了诗人治理水患为民造福的强烈愿望。值得着重提出的是,这首长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述洞庭湖水患的诗篇。更富现实意义的是,白居易将自己为洞庭百姓排除水患的呼号,转化成实际行动,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在杭州,“始筑堤捍钱塘潮,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在苏州刺史任上,人民对他很有好感,离任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晚年他在洛阳,也时常想到人民:“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病逝洛阳,葬于龙门山。

①司马:官名。唐代为郡的佐官。

②刺史:官名。唐代为一州之长,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

③“导岷”两句:是说导岷既然那么艰远,而洞庭湖一带离海已经很近,继续疏导下去,就比较容易了。岷:山名,主峰在四川省境内。岷江在这里发源,至四川省宜宾市入长江。传说夏禹疏导江水,始于岷江。

④不讫功:不完功。

⑤水官伯:水官之长。伯:长,为首的。水官:古代掌管兴修水利、收取鱼税之官。